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序言

(一)编制依据

本规划是全县“十三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工作的总体部署,是未来五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文件。通过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预警体系,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海安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县总体预案》)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内外公共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本规划主要针对以上四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应急体制机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物资保障、应急队伍、恢复重建及宣教培训等应急管理的主要因素,统一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规划将全面落实和细化《纲要》有关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提出全县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应急管理资源,解决应急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全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设基础与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监测预警体系、救援队伍体系、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一)“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应急组织体系全面加强。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县、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及时调整县应急委组成人员,突出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作用。县应急办加强归口管理工作,对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服务职能不断增强。10个区镇和县有关重点部门均设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本辖区、本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县有关部门如民政局、卫计委、公安局、安监局、住建局、环保局、地震局等部门或单位都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其他相关部门也都明确了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内部科室或人员,基本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常态化。

2.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各区镇、各部门都制订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辐射到点”。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共制订各级各类预案1360件,其中,县级总体预案1件,区镇总体预案10件,90件县镇级专项应急预案、147件部门应急预案,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实现了全覆盖。从2014年起,我县启动第二轮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类,完成了1件县级总体预案,10件区镇级总体预案,36件县级专项预案的修编工作。对全县400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了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对其中168家一般工业企业,23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预案备案登记。坚持把应急演练作为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每年都组织4-5场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把预案演练作为检验预案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3.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隐患定期排查工作深入开展,全县共排查19558项,整改19479项,整改率达99.6%。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自然灾害方面,健全和完善了气象、地质等监测网络,县气象系统建立了预报预警数据服务器、资料处理服务器,升级了预报视频会商系统,改善了由广播、电视、网络、传真、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和96121自动答询电话组成的预警信号发布系统。地震系统建成全省唯一县级地震信息自动速县报系统,可即时将全球大震、全国强震和本省有感地震的信息自动发送到手机,为处置对我县有影响的地震争取工作先机。水利部门建成与省市联网的防汛视频会商系统。事故灾难方面,建立了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每周一次日常风险评估,实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加强了对各类专案的工作部署和敏感节点期间安保工作,强化了网上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分析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及响应机制逐步健全,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有效保障了应急指挥渠道的快捷畅通。加强对区镇和县重点部门应急值守的督查力度,县应急办会同县监察局多次组织了对各区镇夜班值守的巡查和县重点部门的电话抽查,各区镇做到24小时有双人值班,各重点部门应急值守电话接听及时。

4.信息与指挥系统基本建成。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并整合人防、防汛防旱、气象、公安110等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与市指挥平台、镇之间的互联互通,具备了为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条件。做好市级应急指挥平台的节点延伸工作,录入采集应急管理相关基础数据,完成视频会议系统调试工作。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由县发改委牵头,每季度对应急物资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实时掌握应急救援物资保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覆盖全县各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嵌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子系统,实现应急预警信息和相关指令的快速传达。

5.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推进。投资6500余万建立了县应急救援中心,挂牌成立县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发挥其“一队多能”的作用。全县现有专职救援人员100余人,在6个中心区镇分布成立了专职救援队伍,初步构建起“闻急即行、一呼百应”的应急反应格局。按照“平战结合、一队多用”的原则,全县10个区镇整合现有的综合执法、治安维稳、基层民兵队伍,组建了300多人的镇级综合应急救援分队,由各镇镇长担任队长。组建了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卫生、水上搜救、重大动植物疫情、反恐处突等19个方面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人员达400多人。组建了200多人的应急志愿者队伍,成立了涉及5大类19个领域的应急专家组。加大应急救援装备能力建设,新增了一批大型应急救援设备,全县增加消火栓1272只,采购了53米进口云梯1辆,购置了“剑齿虎”防暴装甲车,移动应急指挥车。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增配了防爆灯、强光手电筒、防毒面具、防割手套、防酸碱雨靴、雨衣、装备箱等救援物资。 6.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各灾种管理职能部门进一步理顺相关应急物资的保障管理体制,县发改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得到加强。重点加强了区域防汛防旱、灾后救助等应急物资储备,建成县级防汛防旱物资储备仓库,灾后24小时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各地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防工程、休闲娱乐景点、空旷绿地和公园,通过改造和功能拓展加以利用,同时提供疏散避难区域路线示意图,加大对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

7.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突发事件监测体系,每季度召开风险分析评估和公共安全形势分析评估会议,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趋势分析。明确基层管理工作基本工作规范,建立健全系列规章制度,定好大方向、大思路、大框子,让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把应急管理“大规范”与基层单位“小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特色。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坚持沉着应对、科学处置,做到及时掌握、准确判断事件的发生态势,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及时组织开展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县成功处置了2011年老坝港渔民海难,2012年涉日游行,2013年暴雪灾害、H7N9病毒,2014年天成化工爆炸,2015年固体废弃物倾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

8.应急宣教广泛覆盖。借助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通过设立展板、发放科普书籍和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向城乡群众,开展内容丰富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把应急演练作为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的重要平台,广泛邀请群众参与观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教育群众的目的。投入180万元新建了消防体验馆,馆内设置消防常识宣传区、知识竞赛区、灭火逃生体验区等,通过对火灾案例剖析、消防法律法规宣传、消防设备操作、影视播映、模拟体验等方法,将知识、趣味、观赏、娱乐融为一体,体验馆自建成以来,累计接待人员达5万余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逐步健全,连续多年在全省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政务微博、网络发言人等舆情引导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我县政务微博“海安发布”被评为全国十大成长最快政务机构微博。

(二)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部分区镇和部门依然存在机构不健全、“三定”方案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等问题,不能有效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不能很好发挥运转枢纽的作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常态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部门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不适应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新要求。

2.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建设仍不先进。有的部门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监测预警能力较弱,对部分灾害点、危险源底数不清。道路交通、治安防控、气象水文、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环境监测等系统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3.应急队伍实战能力欠弱。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大型、特种和先进装备缺乏。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不够,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现场处置尤其是第一时间抢险救援能力亟待增强。

4.宣教动员工作不够深入。公众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较低,专业领域志愿者发展不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需提高。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尚需完善。

(三)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公众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强,这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财富积累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风暴潮、暴雨(雪)、冰雹、寒潮、高温、雷暴、台风、浓雾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水利工程设施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里下河圩区还存在险工、险段。我县全境和南黄海近海海域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内,发生有感地震或受到周边地区地震波及影响的可能性在增大。

2.事故灾难形势严峻。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很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工程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增大。城市人口和车辆迅速增长,道路交通仍将是重大事故灾难的重点领域。城市高层建筑增多,荷载和火灾扑救难度加大。海洋渔业仍是事故灾难的多发领域,救援难度大。

3.公共卫生风险加大。受气候、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人流物流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原发性或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县发生的风险较高,极易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我县又是畜禽养殖大县,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尤其是伴随着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和交易,出现人畜共患病的风险增加、防控难度增大。

4.社会安全处置难度加大。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我县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触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随着我县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刑事发案“输入性”特征进一步明显。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破坏加剧的现实威胁依然存在,维稳任务将进一步加大。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关联性在增强,组织化倾向明显,提高待遇、拆迁维权、讨要薪水、索要债权等群体将明显增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夯实基础,以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和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共性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复杂多变公共安全形势的综合能力,为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合理布局。各区镇、各部门按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本辖区、本部门工作方案,有效整合辖区、系统内队伍、装备、物资、设施等应急资源,共享存量,建好增量,避免重复建设。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各环节应急能力建设,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发展,按照应急管理的共性规律,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协调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实现政府、社会、公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进一步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1.自然灾害类

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以内得到基本救

助,最大限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扬河、串场河主要河流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提高洪水预报预见期,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强降雨预报提前3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0%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内,提前30分钟以上发布雷雨、大风等突发性灾害警报,气象预报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5%。全县城乡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具备陆地地震监测达到1.0级、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达到2.0级的能力;重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损失率一般年份控制在5%以内,重大流行年份控制在8%以内。

2.事故灾难事件类

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人/亿元GDP)、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人/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年度火灾10万人死亡率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内,重特大事故结案率达到100%;职业危害因素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供水、供气、供电故障处理及时率达到100%,杜绝大面积非正常停水、停气、停电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类

全县区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网络直报率分别达到100%,及时率和准确率均达到100%;区镇以上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动物疫情观察员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达到100%;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的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率达到100%,食品召回覆盖面达到95%;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覆盖率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100%。

4.社会安全事件类

信息预警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综合防控能力进

一步提高;社会治安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能有效应对。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一案三制”建设

1.不断加强预案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十三五”期间开展第三轮应急预案修订。完成危险源、隐患点“一对一”应急预案编制。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编写县级各专项预案简明读本,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流程化、程序化和图解化工作。加强应急预案演习演练工作,县政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习演练,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上应急演习演练。

2.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强化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职能,增强区镇、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职责、配齐配强应急管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主体责任,整合村委会、居委会相关信息员,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

3.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围绕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防与准备、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信息报送与共享、综合协调与应急决策、快速反应与应急联动、应急处置与救援救助、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应急社会动员、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突发事件责任追究、区域应急合作等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联席会议、突发事件趋势会商分析、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联动等工作制度。

(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建立完善“应急一张图”信息体系。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为支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构建应急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共享交换机制,为应急管理和处置提供基础数据。

2.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继续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调查评估,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高风险区域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进一步完善降雨、雷电、冰雹、台风等强对流天气精细化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县级防汛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监测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次重点地区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实用化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期临时性预报。

3.完善事故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管,做好普查、登记和建档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进一步完善道路、水上、重要区域交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和储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对主要水源水质安全实施监测预警。建立突发环境破坏与污染事件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供气、供油等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系统。

4.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管理,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规范开展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建立传染病传染源、疫源地、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等风险隐患排查数据库。健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及产品不良反应基础数据库。建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重大动物疫病网络化管理系统。

5. 完善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重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网络安全事件、金融安全事件、学校和旅游突发事件等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平安海安”技防工程建设,建成服务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治安防控和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视频监控系统。

6.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建立现代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媒体、警报器、宣传车、宣传栏、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广播、逐户通知等方式,及

时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三)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改扩建县应急指挥业务技术用房,推进应急指挥中心与公安110指挥中心融合发展,建立融应急指挥、智能交通、警务合成、情报信息、应急数据、视频图像控制、舆情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

2.加强专业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安、国土、环境、民政、卫生、安监、市场监管、交通、水利、农业、建设、人防、地震、气象、海洋渔业等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的功能,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动态管理。

(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继续加强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结合区镇消防站建设,建立跨区域的联动机制,构筑区域互助应急救援网。进一步明确区镇(街道)、村居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职责,完善队伍调度、指挥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准军事化管理。切实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设备建设,组织开展拉练演练,不断提高实战和应急攻坚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卫生、水上搜救、重大动植物疫情、反恐处突等19个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专业队伍数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3.加强应急保障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危化品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对险情或事故早发现、早处置的意识与能力,并在紧急情况下做好其自身范围内的事故现场封闭、周边人员疏散和重要物资转移工作,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引导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应急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按地域共建各类专兼职应急队伍。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政府应急决策咨询制度,建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队伍,做好应急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和建档工作,定期开展区域风险评估和咨询决策活动,组织专家开展应急管理和处置活动。

5.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实整合村委会、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急信息员队伍,建设“多位一体”的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建立有用信息奖励制度。

6.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及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创新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形式,全力打造训练有素、服务专业、反应迅速、覆盖全县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引导和扶持民间救援组织发展壮大。在设施设备、专业技术、组织指挥、快速响应、运转机制等方面,加大对民间救援力量的扶持、引导,促其逐步发展壮大,使其成为我县专业应急救援的重要补充力量。

(五)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决策支持机制。加强对应急决策理论、方法和支撑技术的研究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分析、模拟和评估,及时研判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损失程度、人员伤亡等信息,动态快速生成突发事件态势分析报告和应急处置方案。充分发挥应急专家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健全“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

2.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现场指挥机构的协调和分工,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明确现场指挥决策、处置救援和应急保障主体。理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与现场指挥部的关系,明晰现场指挥权限划分,建立、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建立完善现场区域划分、疏导控制、应急通行、抢险救援、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机制,加大现场统筹和管控力度。加强移动或临时现场指挥场所建设,确保现场指挥机构及时有序运转。

3.加强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建设。强化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逐步建立各级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人联络会商等工作制度,强化联合监测预警、信息沟通、技术支持、队伍和物资统一调配,形成多层次的全县应急联动体系。与周边县市建立多领域的突发事件信息沟通和工作会商机制,及时掌握重大应急信息情况,共同开展综合防治、及时预警、协同处置等应急管理工作。深化与交通部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合作,提高我县海洋渔业应急救援能力。

(六)应急资金和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重要应急物资管理网络和生产、储备、调拨工作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

资综合动态管理,提高应急物资统一调配能力,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为枢纽,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区镇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2.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等多种渠道,完善部门储备更新、物资损耗等核销和补偿制度。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

3.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统筹考虑、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完善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防汛物资仓库建设。在现有医药储备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完善紧急调拨机制。健全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增强粮食、食用油储备能力,增加储备种类。强化油、电、气等重要能源储备,增强防范涉及经济命脉的能源供给风险能力。

4.完善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在年初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各部门通过整合日常公用经费或部门专项经费统筹安排本部门所需的应急资金,确保应急管理和处置需要。

(七)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公用通信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强通信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全县主要建筑、重要部门、关键交通设施公众通信信号的全覆盖,不断增加公共wifi热点的布置密度。推动建立应急通信指挥机构和主要指挥通信优先权制度,加大应急通信装备投入,形成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机动应急保障能力。

2.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对现有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进行必要改造和升级,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提高应急信息沟通能力。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 应急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确保与省、市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指挥直达现场。

(八)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应急运输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应急交通综合协调机制,形成以道路运输为主体,水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支撑的立体应急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高应急交通保障能力。依法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政府向社会征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应急车辆“绿色通道”保障制度。充分发挥交通战备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运输保障统筹协调机制。

2.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依托县内现有大型运输企业,建立应急运输服务基地。建立应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水路、铁路运输能力应急调度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系统的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重要交通干线及枢纽的日常监控、维护,补充完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紧急情况下公路、航道的清障及修复能力。

(九)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网络、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和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

2.完善灾民紧急救助机制。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置必要的公众信息传播设备。设立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心理救助服务站,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

3.加强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市新建工程抗震、防火管理和对已建成工程的维护。推广适用的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大城区和人口稠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紧急疏散基地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等公众场所和人防工程的应急避难功能。

4.健全恢复重建的社会动员机制。协调商业保险机构开发设计相关险种,完善查勘理赔工作机制,发挥商业保险在恢复重建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社会捐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

(十)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加强风险理论研究应用。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对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决策作用,促进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应急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2.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扩大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成果。鼓励相关企业采用自建、共建或合作等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开发生产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处置的新技术新装备。依托我县装备产业的优势,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围绕保障公共安全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完整的应急产品体系和应急服务业态,培育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应急产业。

(十一)应急宣教工作体系建设

1.大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大力开展科普宣教,增强公众对突发事件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全过程的规范化能力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聚力推进科普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公众参与性强的大型综合演练,让公众强化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加强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教育,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少年宫、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消防教育体验馆等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

2.加强应急专业培训力度。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体系。依托县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加强培训设备设施建设,面向基层应急救援人员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培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加强重点岗位人员和高危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本岗位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县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

3.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反馈机制。加强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情,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政府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编制好本部门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衔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部门之间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金投入,制定配套措施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合理确定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现有渠道申报和整合安排。落实国家统一出台的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保险服务。

(三)建立评估机制,跟踪建设进度

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建立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情况监督评估机制,到2018年,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估。各区镇、各部门应及时跟踪,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我县“十三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四)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年度工作意见,加强督促检查。将应急体系建设重要任务纳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建立奖惩制度,按照县政府有关规定,对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