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质量工作和品牌建设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质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基础,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全县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深入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提质增效升级、推向质量时代”的精神,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质量、品牌发展现状和问题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不断加大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力度,扎实开展,深入推进,形成政府加强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1.质量管理成效显现。全县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形成了多方互动、互为促进、层级递进的工作局面。县政府把质量强县工作作为提升区域质量竞争的重要抓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2004年以来,县政府以质量奖的设立为契机,组织企业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积极争创质量奖。目前,我县荣获江苏省质量奖1个、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1个、南通市市长质量奖4个、中国纺织行业质量奖2个、南通市质量标兵企业17家,南通市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16家。南通排名第一,全省领先。

2.品牌创建成绩显著。我县“鑫缘”牌真丝绸荣获南通市第一块“中国名牌”后,海安品牌创建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县拥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2个江苏重点名牌、43个江苏名牌、45个江苏著名商标、76个市名牌、100件知名商标。鑫缘茧丝绸工业园荣获首批“全国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洋河豚产业园顺利获批筹建“全国河豚鱼养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县品牌群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占比超过35%,南通排名第一,全省位列前十。

3.标准化战略稳步提升。先后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项,工业标准化试点2项,服务业标准化项目1项,17家企业通过省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36家单位分别参与10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个标准化组织的秘书处设在海安,南通排名领先。

我县在质量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经营者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全县企业对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质量理念普遍没有形成,导致企业对践行卓越绩效,争创质量奖、名牌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严重影响我县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薄弱,先进质量方法运用率还不够高,在业内企业质量管理领域具有标杆引领的企业还不多,示范带动的能力还不强,质量管理在我县企业中普遍未能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推行,很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不严格,众多企业认为质量管理费心费力,耗时耗钱,增加成本。

3.名牌发展优势不强。一是名牌总量优势不足。虽然我县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总数在全市前列,但与省内其它先进县市(区)相比仍有差距;二是名牌产品分布不均匀,城区优势强于偏远乡镇;三是名牌质量技术水平不高。传统产业领域名牌相对较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名牌相对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相对较少,名牌产品企业培育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

我县“十三五”质量工作与品牌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八大,十八届各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为统领,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提质增效升级、推向质量时代”的精神,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澳门皇冠:加强质量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进质量管理创新,建设质量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目标

1.到2020年,创建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新增江苏省质量奖1个;新增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企业1-2家;新增南通市市长质量奖2个;创建海安县县长质量奖25个;新增南通市质量标兵企业25家;新增南通市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20家。

2.到2020年,新增评江苏名牌产品10-12个,新增评南通名牌产品70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10件,省著名商标25件,市知名商标70件。

3.到2020年,以品牌产品为带动,打造2-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4.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个,新增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项。

“十三五”期末各项工作目标立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地位。

四、主要任务

为推动我县质量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县。“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234质量计划”,即把实施品牌、标准两大战略;打造质量安全保障、发展创新、环境优化三大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质量诚信、质量人才、认证认可等四大保障体系,作为质量强县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两大战略

1.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农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等,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的品牌集群,做大做强一批名牌大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全县星级企业100%创建品牌,高新技术企业100%创建品牌,推动“海安产品”向“海安品牌”转变,在实施名牌战略中,注重“三个结合”: 推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工业产品争创名牌与农产品、服务业争创名牌同步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名牌与培育发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名牌产品和企业相结合。

(1)积极培育区域名牌。加快推进纺织丝绸、机械制造、电梯、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领军企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根据全县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指导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向“高、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创立自主品牌,推动纺织、轻工、建材机械等产业品牌化。

(2)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品牌。落实全县新型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机器人、锦纶功能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为一体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形成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区域农业资源,重点发展一批“一地一品”等具有产业特色和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品牌畜产品、水产品。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全力支持获得地理保护的农产品争创省级名牌产品。重点做好国家级长江珍稀鱼类示范区、蛋鸡生产示范区,争取创建弱筋小麦国家级示范区、万亩蔬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等建设。

(4)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医疗、银行、餐饮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提高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品牌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配送分拨中心和品牌产品交易市场,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现代品牌物流企业集团。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网络交易、旅游、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培育品牌,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一批承接软件外包的品牌服务企业,重点培育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推进连锁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品牌化,加快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社区商贸中心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创建品牌企业。

(5)加快培育建筑业品牌。

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培育壮大优势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集成大型设计、建筑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扶持全县建筑业创新工程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育企业争创国优工程、“鲁班奖”、省级优质工程、省级以上质量奖及驰(著)名商标等。

2. 深入实施标准战略

加大各领域标准化示范点示范力度,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县标准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现代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海安制造”向“海安创造”转变。

(1)农业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主要示范载体,探索发挥新型经济体在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应,推进长江珍稀鱼类养殖标准化示范和家庭农场标准化建设。

(2)工业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开展低碳经济研究等标准化示范点工作;推进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争创工作。

(3)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推进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观光旅游等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服务、商贸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社会事业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物业管理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行标准化试点示范,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二)着力打造三大工程

1.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企业建立质量首负责任制,督促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完善企业质量承诺公开制度,推动企业积极承担产品质量社会责任。根据国家重点产品监管目录,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和重点服务项目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推广实施产品质量溯源、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健全以重点产品日常抽查为主、节日产品专项抽查和风险产品随机抽查为补充的质量监督抽查机制,完善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重点产品分类监管、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市场退出机制、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机制、重点企业跟踪回访等制度,切实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加强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加强高危行业、重点产品及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监测预警产品伤害和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做好重点场所(单位)、重点时期的安全隐患排查。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

(3)严厉打击质量违法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推进“大质量、大安全、大平台”建设,严厉查处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有力支持保障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效果,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补偿。完善质量举报投诉受理处置体系,充分发挥“12365”、“12315”等申诉、举报热线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

2.质量发展创新工程

(1)推进质量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落实《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质量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海安质量、品牌、标准和信用。围绕产业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优势产品,开展质量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

(2)加强质量管理创新。跟踪世界先进质量标准水平,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开展国际质量交流合作与互认,引进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高端人才。开展质量标杆示范、质量比对、顾客满意度提升等活动,推广应用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管理等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首席质量官制度,提高企业内部质量规划和管理水平。

(3)强化质量机制创新。围绕海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质量问题,开展质量研究,加强质量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培养质量创新团队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质量创新成果转化。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创新体系,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基地。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4)推动质量激励创新。完善质量奖励制度,促进企业推行现场管理良好行为规范、质量诊断和质量改进,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建设。发挥海安县县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形成一个由质量标兵企业、县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省质量奖、中国质量奖企业构成的创建梯队,引导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和县长质量奖。加大培育和宣传力度,对获奖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凝练,在行业内进行宣传推广。鼓励获奖企业将质量管理模式转化为企业标准,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推动质量管理经验的标准化工作。

3.质量环境优化工程

(1)提高质量服务水平。积极培育质量管理、咨询培训、信息服务、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中介组织,推动质量服务市场化进程。加强质量服务市场监管和指导,推进质量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建设,培育海安质量服务品牌。

(2)建立质量发展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质量发展投入资金比例应当保持在年度一般财政收入的1‰以上。鼓励企业增加质量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质量公共服务事业。建立健全质量强县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投入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三)建设四大保障体系

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体系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按照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支撑经济建设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优化整合,最终建立县级产品检测中心,与企业自检把关为一体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

(1)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产品、食品(含保健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县级综合检验机构为中心,企业检验机构为保障,社会中介检验机构为补充,层级分明、重点突出、全面覆盖、保障有力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资源交流,减少重复建设,协调发挥好各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安全检测、风险分析与预警和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大力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产品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检验把关、风险预警和科研创新的作用。

(2)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测体系。以围绕中心、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开拓创新为原则,建立健全建设、交通等行业布局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高效和科学准确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强化资源、品牌、技术、人才合作,建立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工程实体检测能力和水平。

(3)建立民生计量检定(测)体系。加强对水、电、气、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计量设备检定(测)和人才培训考核,严格实施民生计量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2.建立质量诚信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诚信水平为目标,以质量信用信息的发布和应用为手段,以健全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完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加强质量信用监管为保障,努力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

(1)建设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健全质量信用收集与发布制度,加大质量信息归集和公开力度,建立“互联网+”质量信息数据库,推进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完善诚信计量体系,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引导企业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鼓励企业依据国家标准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加强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加强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质量信用激励机制,完善信用奖惩制度,建立质量信用“红黑榜”制度,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银行信贷等领域加大质量信用使用力度。以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建立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产品安全、质量信用信息,完善执法检查记录,强化失信违法记录,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3)提高行业质量信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和交易信用评估制度,加强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开发和销售信用产品的质量监督。加快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制定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标准,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建设质量人才保障体系

(1)加大质量人才院企合作共建。要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和选拔,采取企业与高等院校、咨询机构共培,包括“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多途径培养质量相关专业人才。要整合质量技术、专业和人力资源,系统培养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和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等应用技术,以及质量管理、质量安全、质量监督、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等完整学科体系的质量技术专门人才,打造质量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研发高地。

(2)加强质量职业培训。完善质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规范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健全首席质量官任职制度,星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100%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规模以上企业70%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完善质量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培训,强化员工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质量岗位从业人员素质。

4.建设认证认可支撑体系

(1)加强产品及体系认证管理。推进强制性、自愿性产品和体系认证,加强认证认可监管,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加强产品及体系认证管理,健全认证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合一”认证,进一步覆盖重要工业企业。推动政府部门、社会公用企业和新建企业导入质量管理体系。继续强化节能、节水、节电、节油、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加强对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等认证有效性监管工作,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实施。大力推进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制度实施,提高信息安全检测评价能力。

(2)加强合格评定监管。加强对全县检验检测机构、认证咨询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行为,加大对认证、咨询、检测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引导建立公平、公正、自律、适合全县经济发展需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市场。加强认证认可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认证认可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指导实施质量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年度行动计划,督查本规划的贯彻落实。各区镇、各部门要将质量工作纳入本区镇、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以确保质量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健全考核体系,强化检查考核。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工作,进一步健全质量强县考核体系,将 “县政府年度质量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列入县政府对区镇、部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约束性指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引导全县开展质量强区(镇)、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县政府年终对各区镇、部门开展质量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质量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与表彰,对工作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3.建立长效机制,提升质量意识。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各单位挂钩的科技行企业,全面导入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宣传部门、各新闻类媒体要结合“3.15”、“质量月”等专题活动,开展质量工作专题报导,宣传质量理念、弘扬质量文化、提升全民质量意识。

4.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县、区镇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和经费保障力度,县发展改革、财政和科技等部门将质量保障和质量发展的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畴,县财政对与高校、科研院所、管理咨询机构签订质量提升项目的企业按项目合同额给与30%的资金补贴扶持。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质量奖、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老字号”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环保、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