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海安市“十四五”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01-18 累计次数: 字体:[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基本公共教育。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省优质园占比达到73.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累计实施重点工程32项,新建校舍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19.3亿元。实施“改薄”工程项目82个,总建筑面积99180平方米,加快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全市完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共有5个学校,5个项目入选普通高中特色学校(项目)。

2.基本医疗卫生。出台《健康海安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15分钟院前急救服务圈。巩固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应急工作扎实推进,食品抽检量均高于江苏省规定的3份/千人·年。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包括县级医院、区域性中心医院、区镇和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建设。

3.基本文化体育。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6平方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实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分别不少于3名和1名的要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市体育类社会组织已超过19家,组织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主题活动。

4.基本社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新增就业4.5万人。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救助方式不断创新,残疾人之家建设取得新实效,共建成22个残疾人之家。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链式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达标率100%。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节地生态安葬逐步推进。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优抚对象纳入国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5.基本住房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对棚改安置房优先土地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十三五”期间,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765套(户),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5745套(户)。探索创新公租房保障方式,采用实物配租和发放租赁补贴相结合。深入开展危房解危三年行动计划。

6.基本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公交运营车辆达到370辆,线路覆盖水平不断提高,并推出“定制公交”服务,全市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覆盖率达100%。

7.基本市政公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城镇结合部和农村区域拓展延伸,基本实现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镇联网、共建共享。区镇、街道自来水供应通达率100%;家庭光纤宽带达1Gbps接入能力,实现4G移动通信网络、城镇建成区范围内路灯全覆盖;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做好污水收集、处理等相关工作。

8.基本公共安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运行为核心,着重健全基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市镇食品风险监测体系,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和事故。全市综治中心、派出所(警务室)、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5平米。

9.基本环境治理。开展大气“1+6”专项治理行动,强化重点断面整治,全面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率先编制出台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违章搭建零增长,城市建成区建筑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98%以上。

10.基本便民服务。全面推行“集中办理、规范透明、便民高效”的服务模式,省内率先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延伸工作,全力打造“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区”、“10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法律顾问之家”微信群和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全面建成运行。

同时,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公共服务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供给保障水平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优质资源较为短缺。二是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区域、群体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待强化。三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现有资金投入、基层人才、社会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强,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运行保障等制度供给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四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参与程度不高。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海安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皇冠足球比分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期间,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公共服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化,为区域体制机制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人才过度向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特别是人才要素吸引过来,导致公共服务领域的配置不均衡。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具有包容性和持续性的政策框架,使一体化发展成果皇冠足球比分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真正的参与区域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注重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如何保障常住人口在“十四五”时期享有均等化、可及性的公共服务是海安民生建设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海安的城镇化率在“十四五”时期预计将达到75%左右,要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优化调整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

4.人口结构新变化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十四五”期间,“一老一小”问题更加凸显,其中全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远远高于全国和江苏的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海安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加深,高龄、失能、失智、空巢老年人数量和比例将大幅增加,对养老、医疗、照护以及精神文化、适老环境等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保障和老年公共服务供给压力显著增大。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发布,妇产科、婴幼儿照护以及儿科的服务需求普遍上升,尤其是“三孩”政策带来的高龄产妇生育的风险把控,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水平继急需加强和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婴幼儿照护体系急需建立。

5.智慧社会的来临倒逼公共服务要创新服务方式。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十四五”时期将是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和应用期,为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海安应在公共文化建设、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惠民便民。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确保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让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皇冠足球比分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兜住底线,保障基本。更加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兜底职能,明确兜底保障的标准与水平,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2.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的同时,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不做出脱离实际的福利承诺,切实避免过高承诺、过度保障、急功近利、大包大揽,确保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

3.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适时放开非公共服务市场,放宽准入条件,选取公共服务领域的适宜项目,积极推行购买服务,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

4.统筹协调,动态调整。以“适用、管用、实用”为原则,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发挥引导约束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在向上对标时,做到不唯上,在一些主要领域、项目、指标设定上更要保持灵活性。公共服务清单是一个动态机制,清单的制定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公共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最佳程度。

5.创新机制,便民利民。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一站式”办理,提高经办机构标准化服务管理水平,使群众能够便捷享有各项公共服务。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海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内容和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供给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区域一体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格局形成,着力打造成为公共服务南通市乃至省内全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区和样板区。

——在幼有所育方面,普惠健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幼儿园规划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居住区配备幼儿园,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幼儿安全、健康成长得到更好地保障。到2025年,海安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

——在学有所教方面,包括城乡教育布局、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和城乡学生公平就学在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得到优质均衡发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实现全覆盖,产教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基本公共教育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比例实现82.5%。

——在劳有所得方面,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有效提升,创业扶持政策有力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4%以内,年度新增就业0.9万人以上,政策扶持创业人数1万人以上。

——在病有所医方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显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优化,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卫生床位数达到7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125元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2%以上。

——在老有所养方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城市居家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逐步补齐,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智慧养老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养老服务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街道日间照料中心、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覆盖率100%。

——在住有所居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保障,为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提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户改造危房,稳步有序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对住房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弱有所扶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受灾人员救助,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教育、就业、住房、文化体育等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活帮扶,实现兜底保障、精准帮扶全覆盖。到2025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覆盖率达到98%,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在优军服务方面,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和就业创业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为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提供抚恤和生活补助,将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并按规定给予优待。到2025年,退役士兵培训合格后就业率达100%,退役士兵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比例不低于25%,安置到国有企业的比例不低于80%。

——在文体服务方面,为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在城镇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设施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稳步实现,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到更好保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5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3.8平方米。

——在公共交通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稳步提高,公交场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因地制宜开通镇村公交,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市)创建成果,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

——在环境治理方面,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成效显著,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为居民提供环境监测评估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7%,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8%。

——在公共安全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治安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应急避难等公共服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到2025年,网格创建达标率达到90%。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幼有所育

1.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和优生“两免”政策(“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开展规定项目的孕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依托海安市妇幼保健院,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水平。加强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升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和产前诊断筛查能力。巩固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等待遇的保障。支持儿科资源不足的区镇加强建设,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扩展强化产科、儿科、中医科等服务功能。

2.加强婴幼儿健康管理。为婴幼儿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打造智能化的母子健康移动服务平台,推进婴幼儿健康服务动态管理和信息互联互通。以预防保健为中心、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提供健康教育、保健育儿知识、咨询服务等综合性保健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促进儿童身体的全面发展。在喂养、发育、防病等方面对家长进行保健指导,实现常住人口家庭新生儿家庭访视全覆盖。提升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婴幼儿健康管理水平,确保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3.完善学前教育服务。合理配置公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能力较弱的群体,依托区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建设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综合奖补、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在新建公办幼儿园和非营利性民办普惠园中实行服务区制度,在现有公办幼儿园和非营利性民办普惠园中加快推行服务区制度。规范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专业化要求、质量评价等方面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同等管理,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取得的合法收入主要用于保教活动、保障教职工待遇、改善办园条件。

4.探索普惠托育服务。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坚持社会化发展托育服务,围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运营、普惠可及”,探索开展城企合作,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

第二节 学有所教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优化城乡教育布局规划,积极探索实行义务教育用地储备制度,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坚持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健全编制跨区域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完善“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全员竞聘,健全义务教育学校老师、校长交流轮岗长效机制,扩大骨干教师、优秀校长交流轮岗比例,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统筹保障城乡学生公平就学,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推广集团化办学,采取学校自主组合、行政主导组合等多种方式,带动发展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

2.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扩大优质特色高中资源覆盖率,全面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优化选科指导、学业指导以及教学实施,形成与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依托省市级课程基地、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3.特殊教育差别发展。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指导,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水平,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建立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融合教育,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

4.中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

5.教育教学智能发展。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

6.推进“双减”落地见效。建立“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双减”协同联动机制。推动课堂教学全面提质增效,确保应教尽教、教足教好、学足学好。推进“立学课堂”教学改革,推广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课后延时服务,整体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参与率100%,学生参与率不低于95%。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分类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校外培训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确保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第三节 劳有所得

1.推进高质量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为各类群体就业提供皇冠足球比分政策供给,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江苏省智慧就业云平台”、“海安用工直通车”公众号、“云智聘”小程序、“海安就业”抖音号等载体作用,扩大就业规模。深入开展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服务落地专项行动,推动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发挥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岗作用,加大稳岗返还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流程,扩大政策受益面,做好超龄人员从业伤害保险补助相关工作。

2.强化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机制,建立困难劳动力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农村困难劳动力(含困难家庭子女)开展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补助。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作用,对受经济环境等影响的困难企业职工开展提升职业技能和转岗转业能力的各类培训,促进再就业。全面摸清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生源情况,提高“两后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3.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就业奖励等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优化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充分发挥省一体化信息平台“江苏智慧人社”APP相关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提高放贷效率。加强和规范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实习三大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培训“进基层、进区镇、进校园”活动,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

4.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保障计划,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健全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指导性标准,统一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识别系统。加快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集政策解读推送、业务办理咨询于一体的线上智能服务、线下自助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服务,高标准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

5.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推进重大问题三方(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处理,构建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做好重点数据动态监测,推动信访矛盾大化解。推进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及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企业人工成本水平和企业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提升劳动争议调解效能,推进调解仲裁平台建设,规范调解员队伍管理,组织调解员仲裁员技能大赛,提升“智慧仲裁”建设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性别歧视等侵权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节 病有所医

1.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分别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10个区镇全覆盖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业务、资源供给、人事财务、医保支付、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重点推进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感染性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以专科专病协作为纽带,辐射全市紧密型医共体。建立紧密型医共体理事会,制定章程或签订协议,规范议事运行规则,明确医共体内牵头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综合运用医保、医疗、价格等方面引导措施,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建立合理的就医流向。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做好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首诊式”、“点单式”签约服务镇村全覆盖。全面开展签约服务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3.强化医疗保障保险改革。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全面建立医疗费用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人头付费、按项目付费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制定医保基金统收统支实施方案,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推进实施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医疗目录和支付比例。

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集成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和医院临床、运营数据中心,实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开展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完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引导合理就医,建成一批“智慧医疗示范医院”。统筹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综合管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监督、血液管理、卫生应急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等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考核评价和行业监测,提高监管水平。

5.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处置救援、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升城乡居民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五节 老有所养

1.养老服务多元协调发展。全面推行机构、社区、居家、照护相统合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按照“公建公营”“社会化运营”或“协议性社会承办”的方式,着重提升街道日间照料中心、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运营服务开放率,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洁、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80周岁以上老人户籍老人全部纳入政府居家养老服务。

2.康养医养服务结合发展。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内设医疗机构及时纳入医保及基本照护保险协议管理。鼓励区镇医院(卫生院)利用闲置床位改建或增设养老护理院。鼓励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鼓励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拓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定期体检、上门巡诊、上门护理等服务。

3.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发展。落实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普惠养老,围绕“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深入开展城企合作,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在土地、规划、融资、财税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养老企业运营成本。普惠养老服务价格与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等挂钩,确保大多数工薪阶层负担得起。提高普惠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医养深度融合。

4.智慧虚拟养老创新发展。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养老服务智慧中心,统筹指导全市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增强科技支撑,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按照“互联网+养老”的方式,建立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大数据库和服务网络,整合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养老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优化服务配置,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5.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实施弹性多档可选择的缴费确定和增长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建立全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多层次保险体系,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第六节 住有所居

1.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力提升商品房市场供给品质,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大力推行住宅装修成品化,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宜居住宅。全面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品质,建设与基本现代化水平相对应的美丽宜居民居。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形成“高端有市场、中断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强对住房建设的统筹指导,稳定住房供应总量,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安排各类住房供应规模、时序与布局,盘活存量住房资源,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完善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强化住房保障政策托底,不断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满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租赁补贴发放,确保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在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受众面,致力解决中低收入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到2025年,多渠道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处于南通领先水平,努力实现全市城乡“住有所居”。

3.推进老旧小区住房改造。坚持旧城有机更新的理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遵循“减量、增绿、留空、修复”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整体功能为主要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城市开发、修复和保护,进一步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使城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按照“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可持续性保护”“有机更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等保护原则和思想,实施西大街等老旧街区的改造开发,增加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美丽宜居品质。

4.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聚力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全面提升党组织在物业管理中的组织和工作能力,推动物业管理提质增效。推行联合执法进小区制度,建立违法行为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联动共管,助力实现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格局。加强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物业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依托海安市智慧小区综合管理平台,开发网上议事、住宅维修基金使用等功能,推动物业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最大程度、最低成本地满足业主多元化需求。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推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第七节 弱有所扶

1.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坚持动态管理,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动定期报告和管理审批机关分类复核相结合等方法,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做好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2.强化困境儿童保障服务。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人监护缺失的儿童、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重残重病及流浪儿童和其他需要帮助的儿童等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在基本生活标准、医疗、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保障。对发放基本生活费补贴的困境儿童,要完善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实现基本生活费补贴的动态调整。提升困境儿童的医疗康复救助水平,构建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慈善医疗救助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医疗康复救助体系。到2025年底,各区镇街道至少建成1所省级“儿童关爱之家”。健全困境儿童就学资助和教育帮扶政策,增强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3.加大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工作,确保有关法律援助机构高效、规范履行职责,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科学测算法律援助需求量,办案经费支出及宣传、人员培训、业务装备建设等经费,合理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降低经济困难审查门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确保经费保障水平适应法律援助工作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查程序,对城乡特困户、政府扶贫对象和重度残疾人等特定群体,以及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的农民工,免除经济困难审查。

4.健全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康复机构为骨干、民办康复机构为补充、区镇(街道)和社区康复室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构建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服务。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更好推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招收残疾人就业,推动实现残疾人平等就业。针对

残疾人群体中的零就业家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适合的公益性就业岗位。进一步扶持残疾人群体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运用“互联网+”拓宽残疾人群体就业渠道。

第八节 优军服务保障

1.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对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落实优先利用空编接收、健全招聘制度和“阳光安置”制度,由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安排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总数的80%。国有、国有控股、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在招录职工时,要按照本企业全系统新招录职工数量的5%核定退役士兵年度接收计划。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招收退役军人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对吸纳退役军人就业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2.做好退役军人创业服务。可考虑在科创园、软件园设立退役军人专区或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退役军人创办中小企业,享受金融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基金,拓宽资金保障渠道。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退役军人初次创业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创业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贴息。

3.做好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大力实施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制定技能培训具体专业(工种)目录,鼓励退役军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考取相关技能证书。退役后可按规定选择接受一次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技能鉴定费的培训,并享受培训期间生活补助。

4.做好优抚待遇保障服务。推进优抚保障政策城乡统筹,缩小烈士遗属、因公牺牲人员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城乡差别。加快建立优抚对象生活状况、医疗健康、住房情况等的信息档案登记制度,对生活发生重大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开辟“绿色通道”及时救助。对常年患病卧床或鳏寡孤独的优抚对象,组织优抚医院定期上门医疗巡诊,动员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

第九节 文体服务保障

1.构建现代文体服务体系。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按照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按照国家三级馆标准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软件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区镇综合文化站按照“两馆、三厅、八空间、一广场”的要求完善功能设置,新设街道全部建成单体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室外广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体活动站。村和社区按照“7+5+N”的服务功能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常态化开放。建立公共文体需求表达和决策参与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逐步推进错时服务,根据不同群体的作息时间,妥善安排公共文体设施开放时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设施的管理与运行,将公共文体设施服务范围向外延伸、扩展,有效降低设施闲置率。

2.丰富文体产品服务供给。牢牢把握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组织送戏、送展览、送培训等为民办实事工程。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服务平台,推进精准化、专业化文体服务活动,叫响“花开新时代、文化暖万家”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鼓励文体志愿者与农村公共文体服务带头人结对共建,通过“送、种、育”等方式,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体队伍”。扎实推进特色文体活动开展,积极培育“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继续办好青墩文化艺术节、海安文化名人论坛、523文化艺术节、海安春晚、河豚节、里下河捕鱼节等大型文旅活动。

3.创新文体服务运行机制。促进文广旅局、团市委、妇联、学校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与街道的联动互动,吸引皇冠足球比分的学生、青年人加入到基层文化生活中。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基层文化体育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和体育器材配置、文体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积极扶持个人、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集体与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兴办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参与基层文化体育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开放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体育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

4.提升文体智慧服务水平。充分借助信息化新技术,整合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条件的场馆利用网站和微信等媒介,设置网上预约场馆、菜单目录公告等新业态方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理念和方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网络互动、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调查,实现群众需求的精准搜集。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

第十节 公共交通保障

1.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度。持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结构,切实在“减重复,增覆盖,调结构,便出行”上下足功夫。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强化“两横三纵”线网骨架。大力发展社区巴士,重点弥补新建道路、新建新村线网空白,力求运力精准投入。将产业园区的公交通达作为公交服务的重点工作,在公交资源投放、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线网安排上予以倾斜,更好地服务于百姓出行。全面梳理客运枢纽、大型商业区、学校、厂区等客流聚集点的公交出行规律,持续提升运营组织精准度。

2.提升农村公交站点建设水平。加快公交站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客运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快完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网络,保障镇村公交车辆进站经营。通过优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客运站、候车亭、站牌建设。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区镇公交服务质量,加强区镇公交站点建设,对新建道路公交候车亭设计同时兼顾实用性与海安人文元素。

3.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

4.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结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使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以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铁路客货场站建设,建立层次分明、逐层集散的全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体系和物流节点网络体系。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第十一节 公共安全保障

1.完善县域社会综合治理。加快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健全群防群治长效工作机制,增强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的能力。加强“智慧安防”建设,完善“电子围墙”信息监管服务系统,建立网上网下维稳联动机制。做好安保维稳工作,深化治安、交通、消防、网络、环境等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打严管严治,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

2.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市、镇(街)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食品流通市场和餐饮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食品药品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实现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加强对基本药物、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全程监管,提升全过程追溯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消除行业监管“盲区”。坚持“互联网+安全”科技引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健全“黑名单”制度,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强化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监管,建立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制度。探索实施安全生产负面清单,加大对事故多发易发领域的隐患排查力度,严格防范重大事故发生。

4.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围绕防汛抗洪、防化救援、防暴防恐、治安防范等领域,加快建立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防范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预案及应急机制,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紧急避险和自救能力。

第十二节 环境治理保障

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不断降低PM2.5浓度、持续增加优良天数,以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为核心目标,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责任机制,成立实体化执行点位长办公室,积极探索建立镇、村级点位长“月度述职”制度,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控能力。强化工业治理,推动企业VOCs工程治理和物料源头替代;强化扬尘管控,提升省控站点雾炮车的性能和使用效率;强化面源治理,持续开展城区餐饮、食堂油烟专项整治;强化监测监控,围绕省控站点,提升微控站点监测效能。实施禁限放烟花爆竹疏堵结合,探索划定两个烟花爆竹燃放区域。

2.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努力实现重点考核断面优Ⅲ比例稳定提升,重点流域主要河流消除劣Ⅴ类水体。进一步凝聚治水合力,强化河长、断面长履职,压紧压实区镇、部门治水责任。实施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延伸推行河道重点污染源“点位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监测监控能力,继续开展水质自动站建设,提升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围绕城镇和农村两大战场,深入推进水污染系统性治理,进一步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农田退水缓冲带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协作会商机制,形成合力治水的生动局面。

3.实施垃圾分类和处理。根据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及要求,统筹推进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互联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有偿兑换、上门收集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居民从源头精准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加强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飞灰填埋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飞灰等离子项目等处置终端监管,确保分类处置终端正常稳定运行。

4.推进监控监测现代化。完善水质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地表水考核断面、生态补偿断面、主要入江支流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断面、区镇主要水体自动监控全覆盖。统筹推进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布局,实现市、区镇(街道)空气质量自动监控全覆盖。通过监控系统与环境质量、执法等系统对接关联分析,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突出科技化执法、非接触式执法方式,实现精准治污。建设立体化全覆盖的气象监测和预报网络,推动观测标准化、装备智能化和手段综合化。

第四章 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实施机制

1.促进规划信息公开共享。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公开各项公共服务标准,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方便群众获取信息、参与标准监督实施、维护自身权益。推进标准信息综合服务,集中公开各类公共服务标准,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

2.开展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基础信息库,定期发布公共服务统计数据,及时跟踪标准水平和实施进展。适时开展联合督查,对各区镇部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监督提醒。

3.推动规划水平动态调整。在保持标准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结合需求调查分析与评价评估情况,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行业发展实际需要、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对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及内容、质量标准等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按规定履行报批程序后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加强实施效果反馈利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效果反馈,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相关领域公共服务标准达标评价制度,将达标情况纳入部门和区镇(街道)考核。

第二节 保障措施

1.建立公共服务总体协调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打造政治过硬、具有领导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统筹跨部门、跨区镇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本规划的有效实施。强化规划刚性,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市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制度完善、政策制定、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工作,并制定实施本部门的具体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区镇是公共服务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根据本规划要求,制定本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推进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2.健全公共服务资金保障机制。

以省市方案确定的共同财政事权范围为基础,将包括公共服务各主要领域,纳入市与区镇、街道共同财政事权范围,合理确定市与区镇、街道共同财政事权保障标准和分担方式。稳步增加各领域特别是薄弱领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合理划分各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配套体系。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移支付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教育、卫生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农村地区和基层一线公共服务资金运转保障。

3.完善公共服务科学规划机制。由市发改委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依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资源承载等因素,对海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结合市及各区镇、街道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对土地供给进行合理规划,优先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用地。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公共服务各领域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等标准规范,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标准衔接。

4.强化公共服务人才保障机制。由市发改委、市人才办和市人社局牵头,全面梳理摸清海安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现状,分析相关领域人才突出问题和短板问题,分类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强化定岗、定向培养培训,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提升基层人员能力,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等,激发基层服务活力。

5.落实公共服务评价监督机制。适应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形势、新战略和新任务,及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推进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建立更加科学的统计和评估制度,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度量和监测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进程。鼓励多方参与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常态化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建立畅通的民众公共需求表达和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公众意向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抄 送:市委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市人武部,市各人民团体。

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办公室 2022年6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