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0-27 累计次数: 字体:[ ]

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8日海安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县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北三县争第一、苏中争一流”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经济上规模、三外上台阶、环境换新貌、队伍树新风,牢牢扭住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亿元企业群打造、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放松,着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十五”计划预期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4.8%,分别高出“九五”平均水平及“十五”预期发展速度6.5和3.8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GDP达到135.1亿元,比 “九五”末翻了一番。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的情况下,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九五”末的 27.1:37.5:35.4,调整为17.1:49.3:33.6。

2、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十五”期间,全县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2.5%,分别高出“九五”平均水平及“十五”预期发展速度19.8个和19.4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454亿元,是“九五”末的4倍。机械、纺织等传统主导产业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造升级和规模扩张,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化学纤维、电子电器、食品饲料等产业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5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家。工业整体布局日趋优化,形成以海安开发区(东区)、海安工业园区(西园)为龙头,各镇工业集中区相配套的产业布局。

3、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效应增强。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全县城市化率达到39.5%,比“九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十五”是海安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海安已进入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速度加快、效应增强的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四河七岸”全面整治,城南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县城绿地率不断提高。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

4、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外向度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增速83.8%,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是“九五”末的21倍,实现了利用外资的“撑杆跳”;全县自营出口平均增速46.9%, 2005年自营出口总额2.4亿美元,接近“九五”末的7倍;对外劳务营业额平均增速23.8%,2005年对外劳务营业额8444万美元,接近“九五”末的3倍。

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

“十五”期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13.1 %和8.1%,分别高出“十五”计划5.1个和3.1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5%以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到机关、事业单位及城镇企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6.9%。

“十五”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增长转型不快;产业层次、工业集中度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牵动性强、支撑作用大的大项目不多;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旧城改造步伐相对滞后,城市品位提升不快。这些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海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国际资本和产业仍将继续向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流动和转移,全省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深度推进和沿海开发的全面展开,将为我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海安地处苏中、苏北交汇点,在沿江、沿海经济开发中处于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地位,随着苏通大桥、沿海高速公路的贯通以及江(都)海(安)高速公路的建设,海安将成为沿江开发辐射北部、沿海开发辐射西部的枢纽之一,成为苏南、浙江等地区产业北上转移的热点地区,海安的比较优势、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未来五年,是我县构筑经济增长新模式的关键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建设和谐社会的突破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根据省、市委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崛起苏中、融入苏南、冲刺百强、率先小康”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跻身苏中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融入苏南板块,把海安打造成上海都市圈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和发达加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海安。

2、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苏中领先,“十一五”前两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5年翻两番。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生态和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居于全国先进水平,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力争200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五”期末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百强县。

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1.7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2010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8:57:3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30%以上。

需求增长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

城镇建设目标:2010年,自来水普及率100%,县城污水处理率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城市化率50%。

人民生活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00元、89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 %、10.8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5%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科教更加进步,社会基本实现信息化;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就业充分;城镇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低增长状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十一五”海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大力发展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实施“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道口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增加经济总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从整体上提高海安经济的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

1.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两大基地、五大产业、十大品牌、150家亿元企业”。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产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成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一是做强纺织化纤业。全面提高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及产品档次,建成全国一流的棉纺、丝绸、锦纶和服饰生产基地,形成棉纺、色织、丝绸和化纤四个百亿元规模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二是做精机械装备业。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工业,形成机电仪一体化设备制造体系。重点发展剪板机、折弯机、卷板机、模锻锤、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电力变压器、直线电机等装备机械产品和曲轴、粉末冶金结构件、立体车库等与汽车产业配套的产品以及电梯部件、电动工具、特钢及金属制品。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三是做大电子信息业。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沪宁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与电子信息终端产品相配套的电子及磁性元器件。以绿山集成电路公司和星震宇数码科技公司为核心,逐步扩大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器件产品链,加快产业集聚。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四是做深精细化工医药业。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中间体、新型兽药等产品,积极发展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大力开发印染助剂、化工助剂、食品添加剂。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五是做优食品饲料业。发挥里下河大米、弱筋小麦和“双低”油菜的品质优势、畜禽资源优势、紫菜生产技术优势,发展大米、面粉及其制品、油料、肉禽蛋和紫菜的精深加工,提高饲料生产水平和规模。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到180亿元。

培育壮大企业规模。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强势推进招商引资,以增量带动总量扩大和结构调整。通过兼并扩张,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持续盈利能力强,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大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有扩张潜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支持、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技术等级,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到2010年,形成150家亿元企业群。其中10-20亿元的企业20家,20-50亿元的企业8-9家,超50亿元的企业2-3家,利税超亿元的企业8-10家。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高起点、全局性科学合理规划我县工业园区(集中区)。县城核心区内(北二环以南、如海河以东、南四环以北、原204国道以西范围内)不再新增工业企业,原有企业逐步退城进区。大力推进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工业集中区、重点中心镇聚集,突出做大“东区西园”。“东区西园”作为全县工业集聚区,要修整完善规划。开发区向东、向北拓展,工业园区向西、向南拓展,并制订内部详规,强化产业功能分区,积极做好与周边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的衔接,实行联动开发。开发区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着力改造升级我县传统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策应洋口港开发,高起点规划建设临港项目区,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其他各镇工业集中区根据自身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一镇一品"的方针,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到2010年,“东区西园”要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区,工业总量均要超过全县总量的30%。

提高投入水平。坚持项目立县,大力培植和挖掘项目源,猛攻项目投入,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品上档次、企业上水平、产业上规模。“十一五”全县工业投入保持在全社会投入总量的80%以上,其中设备投资65%以上。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是抓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围绕现有高新技术产品,抓好前伸后延及配套加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引导企业积极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发展。二是抓好一批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与土地、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的落户与建设。加强产业与金融部门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信贷投入。三是抓好一批技改型项目。引导企业主动应对投资领域宏观调控的新情况,更加注重投资的集约化。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型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品牌创建。围绕把海安建成“名品之乡”,认真落实“三名”工作规划,每年排出一批企业和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名人、名企、名品良性互动,多层次、多行业的立体式名牌集群。五年内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10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1-2个,让“海安制造”皇冠足球比分、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挥名牌产品的领头和牵动作用,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放大名牌效应。

2.建设高效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稳步增长。

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两大支柱、三大基地、四大板块、八大精品”,建设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进一步做优做强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加强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区域布局、桑园结构、桑蚕品种”三优化工程,建成全国一流优质原料茧基地;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推进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速品种改良。巩固优质弱筋小麦、里下河水稻、“双低”油菜三大生产基地。做深做精水产、海洋、蔬菜、林果四大板块经济。积极发展河豚、鲥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增加特色水产品比重,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李堡、角斜、大公和农场蔬菜产业带,扩大桑园秋冬季套夹种蔬菜和食用菌栽培面积,增加精细蔬菜品种。培育壮大银杏、食用菌、香芋等八大精品。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城郊都市型农业。加强城镇生态林、农村经济林建设,全县林木覆盖率“十一五”末达到20%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组织程度。继续深化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跨区域联合,加快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机制。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扶持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领域。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实行引进、选育、改良、推广一体化,提高农业新品种覆盖率。坚持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推行模式化栽培、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培植品牌,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品牌农产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推广实用新型农机具,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疫病和病虫害防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运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河南高沙土、河东盐碱地、河北低洼地,“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采取多种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效潜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农业自身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和创业性收入。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和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3.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以“一城(县城)、两镇(海安镇、城东镇)和省级中心镇(曲塘镇、李堡镇)”为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着力建设县城中心8平方公里的商贸核心区,火车站区域的现代物流区,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道口市场。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到“十一五”末,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发展生产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把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服务业的龙头,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以培育市场主体和构建物流平台为重点,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依托火车货运站场,规划建设苏中综合物流中心;依托园区工业,规划建设海安工业园生产资料物流区。精心打造专业特色市场。规划建设迎宾路、黄河路、新204国道专业市场带。到“十一五”末,建成市场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0家,其中5-10亿元的5-6家,10-20亿元的3-4家,20-30亿元的2-3家,30亿元以上的1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改善融资环境,增强社会信用观念,拓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支持。规范和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旅游休闲产业化。以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为主体,整合韩公馆、苏北临时参政会会址、角斜红旗民兵团国防园等资源,打造海安“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充分挖掘青墩新石器遗址、中洋集团特种养殖基地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景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发展各种信息增值服务,拓宽信息服务业市场。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推动社会服务信息化,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和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和企业电子信息平台。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将房地产开发与城市扩容提质结合起来,走“连片规划、集约开发、彰显特色”的开发建设之路,打造绿色生态人居环境。

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引进名企、名店、名品和各类新型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建设六大商业集聚区:中大街、新世纪广场、贵都商城(暂定名)、海阳广场、立发广场、公用型车站区域;培育四条特色街区:小商品一条街、名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发展百家以上的连锁分店,形成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商品流通模式。培育餐饮特色品牌和旅游特色产品。

拓展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劳务中介和决策咨询机构,规范中介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自主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及评估与交易等技术服务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催生工业设计行业。以满足家庭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皇冠足球比分就业机会为目标,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推进养老社会化。

4、提高竞争力,壮大建筑业。

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联手出击市场,提高海安建筑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以及承揽大项目、占领大市场的能力,全面提升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经营模式,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等多层次的协作体系;大力拓宽经营领域,向勘察、设计、安装、装饰、施政、路桥等关联行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巩固传统重点市场,拓展国内、国际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到“十一五”末,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特级资质企业增加1家,一级资质企业总数达到6家以上。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着力实施“通达”工程、“小康示范”工程,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1、按照外延配套、内质提升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中等城市建设进程。

以道路桥梁建设为重点,构建中等城市框架。按照城区八纵十横、“东区西园”十纵十横的交通体系规划,实施城区主干道连接工程,重点实施通榆路、河滨路、海南路改造工程和东海路、南海路、黄河路、永安路延伸工程以及“东区西园”主干道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连接工程。实施城区支干道配套工程和城区区间道路联网工程。

以旧城和城中村改造为载体,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详规,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

以美化、亮化、净化、绿化为支点,提升城市品位。创建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凤山公园、七星湖公园、时代广场、海阳广场、立发广场等景观,着手整治新华河,重点整治老通扬河,延伸改造翻身河、洋港河、小焦港河。实施街道、河桥、标志建筑、广场、公园亮化工程。创建绿色居住社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居住小区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以公共设施配套为平台,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保护好县城地面水厂取水口水源,实施引江区域供水工程,提高居民饮用水质量。实施城南生活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使日处理污水量达到4万吨;在“东区西园”各新建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推进管道燃气覆盖工程,到“十一五”末,县城中心区管道燃气覆盖率达到60%。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建垃圾焚烧场和3-4座垃圾中转站。实施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加快城乡电力、通讯、网络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以“双创”为抓手,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一级规划、两级建设、三级管理”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创新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运营机制,推进城镇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在县城和集镇规划区内禁止农民住宅的新建和扩建,防止二次拆迁。

2、按照“外接内连、畅通快捷”的建设思路,加快大交通建设步伐。

实施江海高速、204国道改线、328国道改线、221省道改线、海(安)洋(口)铁路支线建设工程,实现高速公路联通和干线公路联网,着手通扬运河、通榆运河的升级扩浚和船闸改造及海(安)启(东)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县际公路改造50公里、县镇公路建设150公里、镇村公路连接400公里以及公路桥梁建设和农桥改造600座。到“十一五”末,确保县域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800公里,公路密度从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1.7公里/平方公里。继续推进干线公路联网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护体系,确保道路“畅、洁、绿、美、安”。

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完成县城35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加快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交通干线为骨架的“一心三带三区”城镇空间格局,一心为以一城两镇为中心、三带为沿328国道和221省道形成的东西城镇带以及沿204国道、沿曲(塘)白(甸)公路形成的南北城镇带,三区为东、中、西三个城镇经济区。

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产业带动、特色凸显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各镇通过产业合理集聚、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完善,将产业发展、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业经济强镇、商贸流通重镇、文化旅游名镇。重点抓好李堡、曲塘等重点中心镇建设。

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精心做好小康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实施办法。通过政策驱动、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要求,抓好以河道清洁为重点农村“三清”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扩大就业容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就业结构。将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促进为动力的就业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就业培训。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利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五保合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费征收,提高社保资金支撑能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形成功能不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建立社会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职工社会救助机制,确保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收入,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积极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老机构,大力发展老年寄养事业。

3、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发展艺术生产,打造精品文艺。“十一五”期间,获市以上“五个一工程”奖作品3-5个。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继续巩固《海安花鼓》、《海安龙舞》文化品牌。筹建青墩遗址博物馆,开发青墩文化,打造江海文明起源品牌。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在县城兴建文化艺术中心。扩建县少儿图书馆。实施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工程,建立网络数字资源信息图书新技术的公共平台。健全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所有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均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倡导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有线电视广播网传输技术改造,全面实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调频共缆传输、共同入户。到“十一五”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20万户以上,行政村入户率70%以上。

4、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县级医疗单位和中心卫生院医疗水平,加强镇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分工合理、网络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三合理”诊疗规范和国家医药价格政策,努力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强化对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到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总床位达到2600张左右,千人拥有床位2.7张,县人民医院建成省现代化医院,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医疗市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建成2个省级卫生镇、10个省级卫生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其中无害化厕所占35%以上。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预防和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及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推进全民健身。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设施达“四个一”标准,各镇、社区和20%的村建成全民健身点,完职中、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省实验小学器材场地设施达到省一类标准。 

5、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快地震、气象、地质等灾害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系统现代化步伐,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程体系,推进气候变化与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象服务等工程的建设。

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高标准防洪体系。重点进行海堤达标修建,北凌河东段疏浚、扩浚,北凌新闸下游航道整治,丁堡河、老通扬河、瓦南河疏浚,提高沿海挡潮和河东、河南地区的排涝能力。对通扬河沿线高低水系控制系统实施除险加固,保证闸涵控制系统完好运行。综合治理里下河低洼圩区,完善贲家集提水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圩口闸、排涝站,进一步提高里下河防洪除涝能力。搞好城镇防洪规划,完善城镇排水管网系统,保证城镇防洪安全。

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空安全意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防空基础设施。到“十一五”末,城镇人均人防工程面积达到0.4平方米。

加强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重特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重特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大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建设“节约型海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海安”。

1、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一是依法保护耕地。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规划建设用地区、一般农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总量、耕地保有量,重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数量与空间上实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统筹,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全面推进耕地保护各项措施到位,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项目用地门槛,工业用地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推行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三是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挖潜、清理、调整、置换等办法,盘活存量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四是开发利用土地。加大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力度,增加建设用地,保证经济发展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加快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在微观上,以清洁生产、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途径,建立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在宏观上,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工业,积极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三是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引导企业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建设一批资源回收利用示范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2、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强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推进里下河、西南高沙土、东部沿海等区域生态建设。里下河区域严禁新上化工等污染类项目,对现有污染企业逐步清理、搬迁,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年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化学耗氧量、悬浮物、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大力推广污染物集中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以推行清洁生产为载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政策措施,对污染物经常超标排放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污染企业都必须实施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新增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30家以上,清洁生产示范区不少于1个。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新增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30家以上。

(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1、以争创民营经济特色强县为目标,推进“内生型”经济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引导,强化骨干企业带动和市场拉动。继续实施全民创业,激发民间创业热情,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推进民资招商。加大引凤还巢力度,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到2010年,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万户,分别年均增长10%、12%。民营经济GDP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5%、75%,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民营经济质量的大提升。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优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严格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2、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突出产业招商和大项目招商,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坚持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利用外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总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在继续加大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快农业、商贸、房地产、基础设施、旅游、医疗等领域和信息咨询等高层次服务业的开放步伐。积极探索外资收购兼并、吸引国外风险投资等利用外资新途径。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加强与跨国连锁集团和国际著名大型商业连锁企业的贸易交往,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大力开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和先进管理方式,积极消化吸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基础产业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和加工贸易,建成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并以此带动商品、劳务、技术和管理输出。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与上海共建沪海工业走廊,与苏南实施跨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建设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基地和制造业配套基地。借助上海等城市的科技力量,引进与自我创新并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我县特色农产品、“海安铁军”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筑业服务基地。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1、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打造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审批方式。

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规范收入分配,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镇级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3、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企业机制和制度创新。

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优势的各类优质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通过多种重组方式,实现优质资产有效整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企业改制上市激励机制,积极培育优秀企业改制上市,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境外市场直接上市,或参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十一五”末,全县上市企业达到3-5家。

(七)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为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保障。

加快科技和教育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普及,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人才意识,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构筑创新平台,健全自主创新体系。

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发挥重点企业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以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县创办、联办研发机构,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进一步探索与高校院所更加有效的合作形式,组织实施科技合作“双百千”工程,选择1000名专家与我县100家重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100个重点科技项目。每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
构筑成果转化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步伐,力争建成“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与培育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科技产品与技术贸易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并力争进入省级科技孵化器行列。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力争与国内1-2家一流的高校院所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全面的、高标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由单一的寻求技术依托、转化科技成果向项目、人才、资金同时引进转变,共建产学研共同体。突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东区西园”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孵化、扩散、示范等综合功能,提升“东区西园”的档次和实力,提高园区基地创新创业的服务和推动能力。开发区争取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健全畜牧兽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其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建设茧丝绸、纺织、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2、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基础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整合县城教育资源,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课程和教学方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省海中创建五星级学校,提升基础教育品牌优势。

发展职业教育。稳定全县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推进“两后双百”工程,使职普比保持在1:1左右;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1-2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实训基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提高我县教育层次,满足不断增长的技能型人才需求。

巩固成人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加强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到2010年,城镇企业职工培训率达到60%以上,农村各类从业人员参培率达到50%以上,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农村劳动力文化指数达到11年以上,城镇劳动力文化指数达到12年以上。

3、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乡村科技人才,推进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建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改进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通过市场引才、洽谈引才和网络引才等多种渠道,采取聘用、兼职、讲学、技术合作与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所需人才;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及科技优势,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来我县发展创业;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实施“人才绿卡”政策,鼓励紧缺急需人才通过从事科研和技术合作、投资兴办企业或其他服务等方式来海安工作;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组织力度,推进“333”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及管理人才;加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技术工作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强化高级技术工人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末,全县每万人中拥有各类专业人才600人以上。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海安”、“平安海安”、“诚信海安”。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认真实施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机关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

建设法治社会。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加大《法治海安建设纲要》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努力建设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基层民主自治、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海安。“十一五”期间,争创“法治江苏合格县”、“五五普法全国先进县”。

保持社会安稳。建立健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水平。完善信访制度,不断拓展大调解机制,畅通诉求渠道,积极化解、及时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强化长效严打机制,继续深化平安建设,着力构建动静结合、专群结合、人技结合,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治安大防控新格局。狠抓公共安全管理,完成县城老居民小区安全改造工程。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努力维护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府诚信为先导,积极推进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创建守法诚信、行为规范的企业与市场品牌。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机制,增强全民信用观念,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信用环境。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构建“文明海安”。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和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五大工程,培育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业、创新、创优能力的新一代海安人。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职工等创建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创建文明村镇的过程中,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皇冠足球比分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弘扬创业文化。大力宣传创业,引导人们树立开拓理念、拼搏理念和自强理念,培育有利于调动创业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的文化内涵,锤炼“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文化品格,营造“千方百计想创业、一心一意创大业、齐心协力创成业”的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