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皇冠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2020年海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海安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3-25 字体:[ ]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海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书写了浓墨重彩、激越人心的崭新篇章。

一、综  合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14118人,比上年减少7480人。全年出生人口5139人,人口出生率为5.60‰;死亡人口10504人,人口死亡率为11.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4‰。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3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65万人,同比增长0.4%,城镇化率达62.69%,比上年提高0.80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1.6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90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642.4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507.31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3.9:40.3调整为5.9:52.6: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1270元。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工业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列第24位、第7位、第17位。

年末,全市登记的私营企业35656户,其中法人企业28241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5.41万人。全市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7407户,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87万人,注册资金85.96亿元。

全社会用电量59.64亿千瓦时,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11亿千瓦时,增长7.9%;第二产业用电量45.22亿千瓦时,增长5.5%,其中工业用电量44.70亿千瓦时,增长5.6%;第三产业用电量5.95亿千瓦时,增长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36亿千瓦时,增长6.4%。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2.8%。其中,农业产值 55.31亿元,增长3.1%;林业产值0.39亿元,增长34.7%;牧业产值48.99亿元,增长2.0%;渔业产值15.02亿元,增长3.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63亿元,增长3.7%。粮食生产全省“十五连冠”,全年粮食总产62.35万吨,增长0.02%;粮食综合单产521.60公斤/亩,下降0.2%。全年蔬菜总产量70.83万吨,增长2.5%,油料总产量1.57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4.74万吨,增长3.0%。生猪存栏28.91万头,增长302.1%;生猪出栏45.53万头,增长16.4%;家禽存栏1350.76万只,下降12.5%;家禽出栏1322.45万只,下降17.0%。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监测水平南通第一。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9.81亿元,净值7.13亿元,较上年增加0.83亿元,农机总动力70.82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万台(套),主要农业机械:小型拖拉机3340台,大中型拖拉机1622台,联合收割机1442台,水稻插秧机2170台,植保机械1.1万台,机电排灌泵站近3900座,其中排涝车口280座。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本级监测达91.5%。全市农机购置补贴系统网上登记录入推广应用各类机具2023台,其中高速插秧机189台,大中拖148台,秸秆捡拾打捆机20台,联合收割机50台,喷杆喷雾机78台,无人植保飞机60台,其他各类机具1478台。

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15.50万亩,机播面积112.21万亩(含机直播和机插),机灌面积73.22万亩,机收面积113.61万亩,机植保面积112.50万亩。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6.58亿元,比上年增加800万元。全年引导跨区作业联合收机1200台次,完成跨区机收面积90万亩;引导跨区作业高速插秧机700台次,完成跨区机插面积80万亩,全市农机跨区作业总收入1.12亿元。

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河道疏浚、拆坝建涵(桥)、里下河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千亿斤粮食等项目,全年累计完成疏浚整治河道134条,疏浚长度157.4公里,完成清淤土方205.8万方,新建护岸48.8公里,实施拆坝建桥(涵)192处。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43处,长度89.80公里,完成清淤土方66.7万方,回填土方6.4万方,新建护岸71.09公里。拆建完成6座高低水系控制闸,更新拆建里下河30座圩口闸、20座排涝站和5座闸站结合,改造砼闸门80座,加固圩堤20公里,共完成投资4亿元。

三、工业、建筑业

年末,工业规模企业数、亿元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应税销售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20家、12家、7家、3家,其中天楹集团超210亿元、跻身《财富》中国500强。新增省级军民融合创新平台1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12家。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71.19亿元,增长11.8%。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8.05亿元,增长7.0%;实现利润73.89亿元,增长34.5%。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4.9%、46.1%。

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800.94亿元,增长8.9%。完成施工面积2.11亿平方米,入库地方税收18.19亿元。苏中集团、华新集团、达欣集团和新龙兴集团4家企业入选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类”50强。获鲁班奖2项、国优奖2项、詹天佑奖4项、“中国安装之星”奖1项。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实现海外营业额11947万美元,增长20.2%。

四、旅游、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 7家,其中4A级1家、3A级  6家;星级饭店1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0家;旅行社22家。全年A级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星级酒店共接待市内外游客280.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51亿元,受疫情影响,分别下降14.6%、16.6%。

全年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1820.17亿元,增长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06亿元,增长0.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77.04亿元,增长8.5%。分行业看,实现批发业销售额989.85亿元,增长11.0%;零售业销售额254.88亿元,增长2.0%;住宿业营业额4.37亿元,下降4.6%;餐饮业营业额53.30亿元,下降5.1%。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5.53亿元,增长25.4%。其中,出口总额135.57亿元,同比增长19.8%,进口总额39.96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1.97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133万美元,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4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个。成功获批苏中唯一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站。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8家,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7.55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92.9%,新增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13项。服务贸易总额实现4.97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16.4%。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新批外资项目39个,其中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0个。

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42个;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7个,达产项目7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6.88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57亿元,增长155.1%;第二产业投资327.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206.38亿元,增长7.1%。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199.2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7.1%,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2.87亿元,增长35.5%,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4.9%。

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76.36亿元,下降19.4%;商品房施工面积525.08万平方米,下降10.6%;商品房销售面积247.90万平方米,增长34.9%,商品房销售额217.73亿元,增长26.2%。商品房待售面积18.88万平方米,下降61.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3.97万平方米,下降74.6%,商铺待售面积12.17万平方米,下降57.7%。

 六、交通、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8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4693万人公里,分别下降26.7%、39.3%。完成公路货运量1458万吨,货物周转量30016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2%、9.2%。完成水路货运量1965万吨,周转量93159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1.3%、21.5%。

盐通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26省道、通榆快速路建成通车。完成农路提档升级50公里,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21座,完成2274公里农村公路临水路段隐患排查设计工作。实施亮村工程,全市64条乡村主干线共161公里,安装路灯4528盏。成功创建南通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6个,达标镇11个。全年新购置纯电动公交车108辆,新增公交线路1条,优化线路8条,新增公交站牌90个,城乡公交全面推广使用“海安通云卡”微信小程序,同等享受公交IC卡7折优惠。“两客一危”车辆入网率100%,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保持100%,危险品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终端安装率100%。

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全年建成中压管线50.89公里,低压管线64.22公里,安全供气21178.62万方。推进燃气用户更换高品质燃气软管为民办实事工程,完成更换6735户,其中管道天然气用户6735户。接到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长度88.4公里,接到污水处理设施长度35.8公里。

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在全市10个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尾水湿地项目,获评省生态环境厅先行示范工程。获中央环保资金补助1825万元。推进“绿岛”建设,在滨海新区家具园区投资1700万元建设集中喷涂中心,建成9条生产线,可实现年喷涂5万件。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全年共开展12次,抽查企业410家次,立案调查24家。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核发排污许可证625张,占南通核发总量的23.9%。着力化解环境信访,全年受理信访总量3039件,同比下降37.1%。省、市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为66.7%和91.7%。 PM2.5平均浓度为35.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4.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54亿元,增长3.0%,其中税收收入53.55亿元,增长1.7%,非税收入10.99亿元,增长9.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0亿元,增长9.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38.92亿元,比年初增加232.90亿元,增长14.5%。其中,住户存款993.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4亿元,增长13.0%;非金融企业存款591.25亿元,比年初增加137.02亿元,增长30.2%;财政性存款22.97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2.5%;机关团体存款224.47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下降7.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6.09亿元,比年初减少1.08亿元,下降15.0%;境外存款0.72亿元,比年初增加0.15亿元,增长26.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11.23亿元,比年初增加190.04亿元,增长15.6%。其中,境内住户贷款317.96亿元,比年初增加53.50亿元,增长20.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93.25亿元,比年初增加136.54亿元,增长14.3%;境外贷款208.98万元,比年初增加125.45万元,增长150.2%。

年末,财产保险机构15个,全年财产险保费收入8.42亿元,增长16.6%;赔付金额5.18亿元,赔付率61.5%。人寿保险机构23个,全年人寿险保费收入20.68亿元,增长5.8%;理赔给付及其他各类给付4.05亿元。

八、教育、科技和人才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所,在校学生87831人。其中小学48所,在校生35356人;初中25所,在校生16200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0438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4948人;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1413人;特教1所,在校生197人;幼儿园64所,在园幼儿19279人。全市在职教职工9103人。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0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03%,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初中三年巩固率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高位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0%。2020年高考领跑全省,高考南通市理科第一名花落海安,全省文理科前100名7人,前1000名71人,4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134人。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和省级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总数达374家,均居南通首位。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1家。联发集团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铁锚集团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46个,首台套及首创产品30个。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个、省“333”工程科研项目5个,南通最多。中机锻压、交睿机器人获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中洋集团获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支持。深入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及海陵“名家、名师、名医”工程,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56人。新增省双创博士1人、双创人才12人、双创团队2个。推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办理人才政策事项1321项,兑现资金2816万元。大力推进质量强市,首席质量官制度规上企业全覆盖,新增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个、江苏精品2个。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9项,建成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个,超力卷板机获批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机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南通第一,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个,高新区获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4家,其中医院50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医疗机构总床位6181张,其中医院床位5391张,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床位790张。卫生技术人员561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424人,注册护士2199人。每村均设有医疗点,村卫生室人员75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

全市拥有区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家,农家书屋23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家书屋1家,省五星级示范农家书屋5家,市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91家。博物馆、纪念馆7家。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6处、县级 3处。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个。图书馆藏书量(不含图书馆分馆及农家书屋)47.02万册,全年阅读量56.97万人次,博物馆接待量36.2万人次。

全年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件,省级奖项3件,市级奖项7件。因疫情影响,全年送戏165场,送展览80场,送培训75场。举办农民(社区)艺术节231场,“行万里路、进千家门”惠民文艺演出924场。

全年捐赠体育健身器材635件,新建5人制社会足球场5片,11人制足球场1片。新建健身步道4条,总里程12公里。完善城区“15分钟健身圈”服务功能,为54个老旧小区配置体育健身器材407件,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77平方米。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骨干650名。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赛事项目线上6项、线下35项,全程赛事114场,“2020海安首届百日健身线上跑” 参赛人数达到2214人。承办省级赛事3项、市级2项。举办企业趣味运动会19场,青少年儿童公益性赛事4次,线上防疫和居家锻炼公益讲座6次,全年开展体育类培训人数达51624人次。新注册运动员68人,注册教练员8人,1人达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标准,5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筹集资金60万元,通过云闪付平台向海安市民发放6000张体育健身消费券。手足双门球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活动3次,举办海安市首届手足双门球联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健身体育服务活动32次,公益培训29700人次,全年免费为5000名群众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并开具运动处方,城乡居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0.3%。全年全市累计销售体育彩票14208.92万元,吉姆帕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获得省级产业资金奖励的健身企业。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00元,增长6.1%。其中,工资性收入22102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6982元,增长2.8%;财产净收入2758元,增长7.0%;转移净收入7058元,增长9.3%。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65元,下降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44元,增长4.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231元,下降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6元,增长7.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81元,下降1.5%。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9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2%。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1279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3851人。创业培训80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08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060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97万元,新增扶持政策到位率100%。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1.77万人、14.98万人、17.1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95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0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1家,民办养老机构9家。拥有机构养老床位约6305张,其中公办养老床位4954张,民办养老床位1351张。年末全市农村低保对象7097人,城镇低保对象399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956人,城市特困供养对象25人。全市婚姻登记处依法办理结婚登记4149对,补领婚姻登记证1551对,离婚登记1358对,离婚补领96本。

注:公报发布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初步统计数。